谢邀,原来知乎上很早就有关于他的问题。

我从来不喜欢任航的摄影作品,但是我一直认为任航是中国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突出的摄影师,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作品登上过《光圈》杂志封面的中国摄影师

那期杂志的选题叫做Queer,这个词在中文里面很难解释得清楚,有人把他翻译成酷儿,我觉得勉强可以接受,有的人把他翻译成同性恋,把原本的意义丢掉了太多。具体关于这个词如何理解可以看看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cn/酷兒 考虑到这个词条不是太完整,所以最好再参考一下酷儿理论这个词条,内容相对更丰富一些:https://zh.wikipedia.org/zh-cn/酷儿理论

我从后面这个链接里摘录了两小段话:

一名重要的,但是被许多英语学者忽略的先驱是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1900年赫希菲尔德从生理学和医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否定性别的两分。从1931年开始玛格丽特·米德通过研究不同的文化证明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后来米歇尔·福柯在他的《性史》中提出把性别两分的思想以及对同性恋和性快感的意识完全是由于社会和历史条件产生的,不是天然的。 酷儿理论最重要的手段是解构主义。酷儿这个概念的开放性源于(解构主义)实践,它寻找被排除在外的,并不断通过结合本来在外的人群来扩充自己。虽然如此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范围。酷儿理论认为一个人应该自己定义自己,而这个自我定义是唯一合理的个人身份定义。

如果你试图理解任航的作品,那么在这之前你首先应该对于这两段话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你仅仅只是觉得他的作品让你看不懂,或者只感到了色情和恶心,那么我相信上两段话里出现的很多名词、人名对你来说也同样陌生。那么希望你记住,《光圈》杂志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凭借杂志对于任航作品的背书,如果你了解不到他作品里面的优秀,那么多半是因为你自己书还读得太少。毕竟现代意义上的审美一定是需要前置条件的。

如果你理解上面这段话,理解任航所代表的这些群体,那么就应该很容易理他的作品为什么重要。任航和其他大多数拍摄裸体的“新锐”不同,他不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在记录自己圈子的生活,他是在记录一个群体的生活。任航的作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在用影像的方式代替这个群体发声、引导这个群体发声,用无可置疑的实证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不要忘记了,任航是在十年前开始创作的,那个时候他所拍摄的这批人在社会上还是用一种胆战心惊的方式生活着,而今天至少在大城市里,在互联网上他们有勇气大大方方的走出来。别只谈社会进步,而忽略一波艺术家在背后所做的努力。

任航的作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的作品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原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群人生活着,更让世界意识到还有这样一群人在中国有滋有味的生活着。从社会纪实的角度上来说,他的作品和谢海龙的大眼睛、吴家林的云南、吕楠精神病院等等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甚至我觉得他的作品相对上面这些经典的例子还更积极、更现代、更有国际影响力。他的作品和任何其它经典的纪实摄影作品在本质上没有半点区别,但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其中的裸露,却从没有想过有那么一群人是愿意以这样坦诚相见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而且当很多人津津乐道于他作品中裸露的时候,其实也许他们忽略了一点:他的作品里大多数人确实没有穿衣服,但很少露点。我们常说,好的艺术作品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任航的作品也是这样。

当我们看到老法师们拍摄的贫困山区时,我们嘲笑他们对于当地的无知和对于画面审美的盲目追求,那么为什么当我们看到深入边缘人群、无视画面审美、挖掘精神世界的任航的作品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态度依旧不过是冷嘲热讽?也许和那些生存在经济边缘状态的人相比,大家更不愿意接受这些生存在精神边缘状态的人群?每当我想到这样的对比的时候,就觉得任航的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然而他走了。

那么为什么我不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我实在不是太喜欢他作品中的恃才傲物,他的每一张照片里我都能看到一张更精彩的作品的雏形,但是他偏偏不愿意把这些作品做得再完美一点,只是把那些半成品就这么赤裸裸的放在那儿,仿佛只是告诉大家我能拍而已。例如说这样一张照片:

其它人是怎么拍的呢?

很漂亮,很完美,人物造型与蛇都是精心搭配的结果。但是这么拍太累了,太花时间。他能不能拍出来这样的照片?完全可以。排着队等着与他合作的模特、造型师、化妆师很多,但是还有那么多被世界忽略的人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然而他走了。

不管你们怎么说,怎么看,他走了。

虽然我不喜欢他的作品,但是我很想他。

RIP

我觉得下面这个答案里面那句话说得实在是太精彩,

任航的作品是生鱼片,不是麦香鱼堡。

如何评价任航的摄影作品? - 8HPencil 的回答 - 知乎

最后,夹带点私货,一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评论区中的部分人:)

Wer mit Ungeheuern kämpft, mag zusehn, dass er nicht dabei zum Ungeheuer wird. 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 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