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更新

iPhone13mini x 施耐德135/4.5

Jpg直出

2022 新年快乐

分享一下最新实践成果

全部照片由iPhone13mini JPG直出

以下为原回答

——————————

回答居然登顶

有点神奇

放个彩蛋

图左这老外就不说了

图右这位是我的恩师

十年前放下了照相机

一辈子只参展过一次

荒木经惟 森山大道作品一同展出

鲍昆老师称为捉弄时间的人

本想问他索要一张“高大上”的作品

师父说

至今也没拍出过一张

很遗憾

以下为原答案

手机大家都知道是什么

那摄影呢?

“摄影是米芾20两银子买回来的纸,

是自用天平配药水半夜洗的照片,

是按下快门之后的期待与落寞,

是极少数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入门的遗憾。”

如何定义所谓的“高大上”?

跟摄影本身关系并不大

只是一种功利性十分强烈的审美动机

就像在问“皇帝的新衣”是一种什么时尚风格?

“高大上”正是 那件不存在的“新衣”

换句话说

为什么要拍出高大上的感觉?

动机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最初的动机

我跟大家一样

只是想用手机拍出 “高大上”的“感觉”

只是我想拍的是动态的影像

为了用手机拍出高大上的影像

我付出了比99.999%的人都要大的代价

目的呢?

就是牛批

就是给老子点赞

兜兜转转很多年过去了

花了无数的时间金钱精力

在手机影像的漫长研究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最初的想法

只是为iPhone5s加上一台稳定器

当时没有现在市面上的各种附件

想要什么东西

只能自己生造

后来发现

光是稳定没用啊

画面的空间感出不来啊

于是诞生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想法

做了无数的实验后

在运气的加成下

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也成功实现了手机外接相机镜头

5s x 哈苏40

那一年是2014年

没有4G 没有短视频 没有滤镜app

也没有影像自媒体(各种Vloger)

好了

千辛万苦

解决了镜头问题 稳定问题

到了实战阶段

没有拍摄软件啊

把所有的摄影app都试了一遍

最后锁定FilmicPro

当时还是4.0纯英文版本

没辙

只能自己做个菜单打印大家传阅

摩拳擦掌想着可以开机了

不尽人意啊

画面死板

原来是没有轨道啊我去

没辙

只能自己生造

还非得要牛逼一些

做电动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6s x 蔡司85

6s x 哈苏80

6s x Cooke S4 85

iPhone8 x ARRI UP 50

iPhone XR x 蔡司 MKII 85

从最初5s时单纯地想拍点高大上的东西

到把手机跟专业影像领域衔接

手机拍摄系统 x 车顶摇臂

再到各种领域里论证商业可行性

行运打边炉广告 通盈中心投放

iPhone8 x Cooke 拍摄

最后是投入手机影像美学范式的研究

电影学院开设选修课跟大家探讨手机影像行业的未来

前进小学了解小朋友对手机影像最原始的看法

如今苹果终于将iPhone后缀加上Pro

预示着手机影像制作正式跨入专业领域

但是

手机的算法再好

镜头再多

光学带来的空间压缩感在手机简单的镜组中无法实现

问题中所追求的“高大上”

就像大多数人追求的景深

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景深的意义

所以手机图片摄影的核心都放在

场景选择和后期处理

最终以拟像虚假的美感

来僭越影像本身的美感

在深入影像审美范式的探索过程中

我发现自己也陷入了审美的深渊回望

几乎所有的影像创作者

都停留在审美陷阱中无法自拔

总结起来就是

影像审美像一个后现代的黑洞

它最初的诞生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看透世界

让可见的光明世界推翻不可见的神权旧世界

在当代

影像却演变成

遮蔽现实 消解本真 迷失主体的资本拟像陷阱

一切皆因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网红+的审美可以病毒式的蔓延

无论是ins风还是xx风

观者主体深受算法数据媒介 资本逻辑的控制

在审美的无法自拔中被同质化

以影像为主导的图像和景观

在当代生活中全方位的充斥

是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伴随着平庸的日常现实影像

落入了艺术符号的陷阱

影像的拟像化是必然发展结果

人们误以为自己成为了艺术

这种被误会的艺术感则进入了自己的无限影像再生产

紧接着这种生产进入了美学重叠的阶段

它驱逐了任何内容和目的性

成为了一种抽象的没有价值的

纯碎生产

而最终这些生产则转化为消费动机

也就是电商内容化之后

需要剁手才能忍住想买的冲动

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审美一体化

想看=想买

热门往下数50条回答

仿佛大家都可以在一种默契的审美中

互相赞同

默契之下掩盖的本质是

审美对象批量化

审美过程商业化

教程依然是那股熟悉味道 熟悉的配方

在手机强大的功能算法下

最蹩脚的摄影师都可能具有最低限度的美感

影像在媒介工具性逻辑引导下

对美的形象创造和鉴赏

悄然转化为对KOL(网红意志)的生产和追捧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某种程度的审美上

可以到达高度一致的共鸣

当然

最后还得留下一个公众号

当世界被当作视觉对象来把握的时候

影像表达并不是世界存在的本身

而是体现价值和欲望的意识形态

所谓的“高大上的感觉”

归根到底

无非还是对所期盼阶级的一种艳羡

因为影像的品性可以反映出制作者相应的社会阶级

即影像创作者输出作品的审美及素养

代表了他们所处的阶级

ins风非常有力地佐证了

一个庞大的装腔作势的后现代群体崛起

他们很可能党同伐异

垄断了日常生活审美的话语权

你不跟随他们的风格

你就是丢人 就是土 就是low

“高大上的感觉”

这个命题掩盖不住的寒酸鄙陋

仿佛我又看到了另一个问题

“旅行中如何优雅地发朋友圈?”

两个问题一模一样的气质

「发朋友圈就够庸俗的

跟优雅本身相悖

所谓的

“如何优雅地发朋友圈”

充其量只是对上层建筑生活状态的意淫

无非就是在

虚荣 攀比 装腔作势

三个层面间徘徊

其本质跟寒酸鄙陋之行为并没有区别」

到底

真正意义上的影像美学(高大上)来自哪里?

迷茫了很久

或许得到了一些指引

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

阅读能力差点意思的可以先退场

所谓真正的美感

来自真正的荣誉感

而非虚假的荣誉感(虚荣)

它是饱含相对投入时间浓度的

要辨别其中的真伪程度极其困难

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某一种影像

在符合炫耀性浪费目的的本身

无功利性的时间浪费上

就是一件美的客体

(古玩 雪茄 皮草 珠宝 字画 雕塑)

出于荣誉性为目的的创作

而非为虚荣性动机的创作

往往在形式和阶级色彩上赋予其美感

实际上

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

世上的影像之所以能产生炫耀性浪费的美感

是由于其内容蕴含了大量的炫耀性浪费过程

譬如场景的选择

画面色域的搭配

构图的美学设计

被摄主体蒙太奇契合度等

这些事物的原本即具有高度美感

虽然往往不能十全十美

但在直接感官上是有真正价值的

这类影像之所以可贵的两大因素

前者在于它们具有美学艺术上的价值

后者在创作过程中苛责耗时的仪式感

否则就不会这样令人垂涎

已经得到的人就不会引以为傲

然而这类事物对占有者的效用

通常主要不在于其具有的真正美感

而是创作或消费这类事物时所带来的荣誉

没错

就是时间

类似炫耀性浪费的时间

等同于有闲阶级

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

炫耀性浪费

而非浪费性炫耀

它可以区别于“高大上”之流所携带的寒酸鄙陋

忙碌一场

可能得出的结论

手机摄影

不算摄影

只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人人趋之若鹜的“高大上”

正是那只失落的水晶鞋

虽然有点遗憾

但至少

我不会留个公众号给你们

或者

劝你支付9块9来上一堂课

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