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速写 —— 任锡海先生行走世界摄影展

策展人| CURATOR

任颖欣

展览时间|EXHIBITION TIME

2023.02.11 - 2023.02.28

展览地址|EXHIBITION ADDRESS

洛川家美术馆 海泊路43号

前  言

凝视人生  志异瞬间

—— 关于任锡海老师的摄影观感

宋文京

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任锡海先生即享誉全国摄影界。80年代以及此后的90年代,亦可谓是中国当代摄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一方面从思想层面说,这也许与前一个时代的压抑与迸发有关,另一方面从物质层面说,与手机的尚未大规模使用有关,许多的摄影家尤其是纪实摄影家横空出世。

摄影史家顾铮认为1980年代中国当代摄影是“重新启动”:“随着新时期到来,自主观看的可能性终于出现。1980年代摄影最值得重视的方面是个体的苏醒、归来,以及个体为争取个人观看的权利的不懈努力。”

任锡海先生也就是在此时出现了井喷式的佳作,他的摄影艺术形象和风格也逐渐被他自己塑造了出来,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应运而生,让人不服不行。

许许多多看似寻常的城市角度和乡村场景,在任老师的镜头中总是别有意趣,他的记录并非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而充满深入思考的意味,他又具备瞬间抓取却凸显意义的本领。他的年代时尚系列,里院系列,城市变迁系列,年味系列等,每一帧都能令人玩味琢磨,一见难忘。

此次展览的系列是任老师在国外拍摄的作品集成,虽然大多为街拍的人物等外在影像,却反映了无数瞬间真切,由景物与人物构成了张力与趣味无处不在,光影和构图巧拙中生发情思,直指内心。从中可以见自己,见天地,见文化,见众生。

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说:“一切艺术都是共通的,一切艺术家的内核都是相似的。所有艺术都是基于对交流的渴望,对美的热爱,以及从无序中创造有序的需要。”

可能不光艺术是相通的,人生和人心更是相通的。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对于摄影艺术而言,亦是如此。镜头语言跨越文字语言,是中国的,外国的,世界的,人类的。

大疫三年,人们走动的少了,亦是非常怀念那些可以尽情旅行的时光,任老师的这组影像,正适时满足我们迫切感受世界的影像记录和变化的需求。

一百多年前,是魏源,郭嵩焘等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代,也大概是摄影术传入中国之时,也大约是青岛作为城市开埠之时,回顾历史,凝视影像,前后对比,古今互映,也不禁浮想联翩。

任老师的镜头速写,让我窥看到寻常行走者不寻常的摄影瞬间之美。

约翰·伯格说观看之道:“他凝视着生命,恰如生命之凝视自身。”

在任锡海先生的镜头中,我们从青岛的吉光片羽看向更大的人生场景的万紫千红。

谢谢任老师!

2023年2月8日

宋文京

书画家,评论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07.10.29 

德国 法兰克福 

路边用所在地场景喷绘的工地挡板与行人

2007.11.1  

丹麦 哥本哈根 

到市政厅举行婚礼的新人

旅游摄影体会点滴 —— “镜头速写”的收获

和影友聊天,说及风光摄影,我整理了一下思绪,陈述如下见解:

1.作为非职业摄影师,旅游活动拍摄照片无论是用之与友人交流分享,还是供作留念及日后回忆,都是有必要、有情趣的乐事。

2.因人而异,旅游摄影会有三个侧重——在美好景观前到此一游的纪念照、美好景观的艺术表达,及对所到地景观、人文和精神的综合表现。

3.设备不必苛求,便携适用就好。但对目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的全方面了解却是行前当做的“功课”。在行进中拍摄,在动态中定格,一台配有高倍率变焦镜头的相机和对目的地的“熟知”会让你事半功倍、收获颇丰。

2007年10月、2008年6月和11月,我曾三次到欧洲,留迹于德国、丹麦、瑞典、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地。《镜头速写》是我走马观花间的“旅游摄影”尝试,也是我上述“旅游摄影”见解形成的实践基础。

感谢“洛川家美术馆”为我提供与广大旅游摄影爱好者分享、交流和切磋的机会。

 任锡海

                                 2022.12.01

展览作品

2007.10.29 

德国  

从法兰克福去阿尔福特途中透过车窗拍摄的秋色

2007.10.30 

德国 柏林 

路边小吃店里的孩子

2007.11.01 

丹麦 哥本哈根 

神往已久的  “美人鱼” 

2008.6.18 

法国卢浮宫 花园

2008.6.16 

法国 巴黎 

托卡德罗花园

2008.6.23  

圣马力诺  

山地城色 

2008.6.19 

法国 巴黎 蒙马特高地 

建筑烟囱的剪影 又一次感动了我

2008.6.21 

米兰 

街头画家

任 锡 海

REN XI HAI

任锡海,1945年生于山东青岛,从事过雕塑、绘画、舞美设计等工作。1973年起在青岛市群众艺术馆从事群众摄影辅导、培训、研究及活动组织工作,2007年应聘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艺术指导。

摄影作品《选购图书》198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摄影比赛中获亚洲文化中心奖,《雪白的墙》1984年获第13届全国影展铜牌奖,《神力相助》(与刘继亮合作)1991年在首届全国出口商品广告摄影比赛中获银牌奖,系列摄影《十号大院》2001年在德国举办的“徕卡•奥斯卡•巴纳克国际摄影比赛”中获优胜奖、在中国记协和《人民摄影》报联合举办的全国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年度最佳专题图片奖,并在2008年入选法国文化部举办的“梦想中国 现实中国”摄影展、2009年入选“见证——中国纪实摄影20人联展”。

先后有《青岛印象》、《五角大楼 波螺蚰子》、《经历摄影》、《母亲的故事》《十号大院》等摄影集出版。曾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等。1985年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 1995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金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