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名家一直是摄影类艺考的重点之一,考查摄影名家人物生平,作品及其创作风格特点,不论面试还是笔试都会有所涉及,统属考试范畴之内。

“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 路易斯·韦克斯·海因

对很多纪实摄影师来说,相机除了是表达思想及美术工具外,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齿轮,路易斯-海因正是信奉这套理念的佼佼者。现实是残酷的,而改变现实,不仅需要努力,也需要许多的勇气。许多摄影师在这里称为了战斗的勇士,以手中的相机为武器,以摄影独有的真实性、直观性,向社会的不公及残酷发起最猛烈的攻击。

路易斯-海因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他一生的摄影作品,几乎都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有关。生于贫困家庭,但他成功读上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并曾在纽约市担任教师一职。在学校中,他鼓励学生多以摄影作为教学媒介,并常常和这班学生常常到处摄影。在1904年至1909年间,他就拍下了200多张的照片,最后更成为了一个摄影记者。

摄影为了拯救童工

他最早的纪实摄影,就是拍摄那些抵达纽约的移民。此後他还拍摄了反映钢铁工人生存状况的专题照片,为《匹兹堡调查》提供相片。1908年,他成为美国童工委员会的摄影师。那个年代,有170万童工在工厂里做苦力,年纪最细更只有3岁。作为调查员兼摄影家,他深入到各地的工厂、矿井,把童工恶劣的 劳动条件揭露了出来。1908年,他在西佛吉尼亚的矿井和玻璃厂,以及印第安那波利斯的罐头厂进行拍摄报导。

1910年,他又陆续记录了在布法罗抽剪豆荚筋的孩子、在尼亚加拉一家罐头厂里照看机器的儿童、在特拉华剥草莓、装豌豆罐头,以及在密西西比的比洛西克捡虾的孩子们。

在窄小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海因用藏在饭盒里的相机,不动声色地把他们拍摄下来。拍摄时,他尽可能简化背景,突出主体,并使人物表情与残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拍摄条件是危险的。在拍摄童工现象的那些年间,他为了躲避工头和警卫干涉,经常乔装成卖圣经、卖卡片的小贩,甚至是冒充工业摄影者“混”进工厂。实在无法进入工厂时,他就在这些“血汗工厂”外,拍摄童工出入工厂的情况。这些照片以及当时的国家童工委员会的努力,使得当时童工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最后 更迫使美国国会立法,禁止聘用童工。

帝国大厦的建造

1920至1930年代间,他把自己的相片整辑成“工作写照系列”,收录了很多平常工人工作时的照片,表彰他们对现代工业的贡献。他的另一个有名的摄影项目,就是记录了帝国大厦的建造。在这个系列的拍摄中,他和工人们一起奋斗在高空危险的作业环境中。为了获取最佳的拍摄角度,当时已经56岁的海因,为此冒险不惜站在危险位置,为建造帝国大厦工人拍照。

为了取得最好的角度拍照,他更站在悬吊在一千尺的高空中的篮子上。这个摄影项目持续了半年,海因同他的儿子一起拍摄了一千多张照片。

1929年的大萧条以后,海因再次在红十字会工作。这时他记录了很多有关美国南部旱灾的照片。此外,他更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记下有关田纳西东部的生 活,方便当局建立改善水道的设施。而海因後来成为了美国工作成就管理委员会的摄影主任,并开始了美国国家研究计画继续以摄影来改善社会问题。

这组名为《动力房》的摄影作品,是海因的成名作之一。画面中这个汽管装配工被要求以适当角度握扳手,以便使身形与身后机器的圆形完美组合。人与机器合成一个劳动的概念,这种拍摄模式在现代工业摄影着一直延续下来。海因不但用摄影揭露生活中的黑暗,他更赞美劳动的伟大,他晚期作品所表现的是对工人劳动的尊重和对工业加以肯定的乐观信心。

海因深信摄影具有无可置疑的纪实力量。他说:“如果用语言可以说得清楚,何必再去背起相机。”这幅表现工人与机械的作品,被视为表现劳动者的经典之作,紧握扳手、弓身屈臂,这是力量的表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这是精神的表现;强壮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这个有如雕塑的形象告诉我们,劳动不仅创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塑造了主体的健美。强光恰恰照射在主体上。工人,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人。

海因1909年出版了第一部反映童工生活的摄影报道,其中的照片展现了童工们在艰苦和危险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并最终导致美国国会颁布《童工法》,废除了童工制度。而这张《十岁的纺织女工》也成为海因在纪实摄影道路上的最强音。

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对此评价到:“海因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一定是最后一个用照相机反映社会改革运动的摄影家。但他极为出色的工作质量却很少有人能够相比。更重要的是,海因拍摄的童工照片在实现他为之奋斗的改革方面起了帮助。”这就是纪实摄影的人文价值:它决定着你的照片是否能超越时空进入历史,超越个体打动大众。艾伦·特拉亨伯格对海因赞美:“对于海因而言,‘正直’并不仅意味着拍摄方法的纯洁,它还表明对于亲眼所见的事实担负的责任。”